品茶:观其形,闻其香,品其味,回其甘,舒自心
描述茶汤风味的万能公式:香气+滋味+口感+意象。通过喝茶分析茶的“五感”—味感、口感、汤感、回感、体感
香气:香气类型(优雅的花香+活泼的果香+沉稳的木质香等)+香气状态(茶香是浮在汤里面还是汤里+长久的还是短暂的等)。
滋味:酸甜苦涩
口感:顺滑(银耳粥)、粗糙(黑芝麻糊);厚(豆奶)、薄(白水)。
品茶:观其形,闻其香,品其味,回其甘,舒自心。——茶叶的香气分为5个层次:水飘香、香入水、水含香、水生香、水即香_
甄选臻品茶:干茶形状、干茶色泽、汤色、香气、滋味和叶底。
一、干茶形状
序号 | 术语 | 描述 |
---|---|---|
1 | 显毫 | 茸毛含量特别多 |
2 | 锋苗 | 茶叶细嫩,紧卷而有尖峰 |
3 | 身骨 | 茶身轻重 |
4 | 重实 | 身骨重,茶在手中有沉重感 |
5 | 轻飘 | 身骨轻,茶在手中份量很轻 |
6 | 匀整 | 上中下三段茶的粗细、长短、大小较一致,比例适当,无脱档现象 |
7 | 脱档 | 上下段茶多,中段茶少,三段茶比例不当 |
8 | 匀净 | 匀整,不含梗朴及其它夹杂物 |
9 | 挺直 | 光滑匀齐,不曲不弯 |
10 | 弯曲 | 不直,呈钩状或弓状 |
11 | 平伏 | 茶叶在盘中相互紧贴,无松起架空现象 |
12 | 紧结 | 卷紧而结实 |
13 | 紧直 | 卷紧而圆直 |
14 | 紧实 | 松紧适中,身骨较重实 |
15 | 肥壮 | 芽叶肥嫩身骨重 |
16 | 壮实 | 尚肥嫩,身骨较重实 |
17 | 粗实 | 嫩度较差,形粗大而尚重实 |
18 | 粗松 | 嫩度差,形状粗大而松散 |
19 | 松条 | 卷紧度较差 |
20 | 松扁 | 不紧而呈平扁状 |
21 | 扁块 | 结成扁圆形或不规则圆形带扁的块 |
22 | 圆浑 | 条索圆而紧结 |
23 | 圆直 | 条索圆浑而挺直 |
24 | 扁条 | 条形扁,欠圆浑 |
25 | 短钝 | 茶条折断,无锋苗 |
26 | 短碎 | 面张条短,下段茶多,欠匀整 |
27 | 松碎 | 条松而短碎 |
28 | 下脚重 | 下段中最小的筛号茶过多 |
29 | 爆点 | 干茶上的突起泡点 |
30 | 破口 | 折、切断口痕迹显露 |
每个术语及其对应的描述,方便您查阅和理解。
二、干茶色泽
序号 | 术语 | 描述 |
---|---|---|
1 | 滑润 | 色泽鲜活,光泽好 |
2 | 枯暗 | 色泽枯燥,无光泽 |
3 | 调匀 | 色泽均匀一致 |
4 | 花杂 | 叶色不一、形状不一 |
5 | 清澈 | 清静、透明、光亮、无沉淀物 |
6 | 鲜艳 | 鲜明艳丽,清澈明亮 |
7 | 鲜明 | 新鲜明亮 |
8 | 深 | 茶汤颜色深 |
9 | 浅 | 茶汤色浅似水 |
10 | 明亮 | 茶汤清净透明 |
11 | 暗 | 不透亮 |
12 | 混浊 | 茶汤中有大量悬浮物,透明度差 |
13 | 沉淀物 | 茶汤中沉于碗底的物质 |
清晰地列出了每个术语所属的类别及其对应的描述,方便您查阅和理解。
三、汤色
序号 | 术语 | 描述 |
---|---|---|
1 | 清澈 | 清静、透明、光亮、无沉淀物 |
2 | 鲜艳 | 鲜明艳丽,清澈明亮 |
3 | 鲜明 | 新鲜明亮 |
4 | 深 | 茶汤颜色深 |
5 | 浅 | 茶汤色浅似水 |
6 | 明亮 | 茶汤清净透明 |
7 | 暗 | 不透亮 |
8 | 混浊 | 茶汤中有大量悬浮物,透明度差 |
9 | 沉淀物 | 茶汤中沉于碗底的物质 |
每个术语及其对应的描述,方便您查阅和理解茶汤的各种特性。
四、香气
序号 | 术语 | 描述 |
---|---|---|
1 | 高香 | 茶香高而持久 |
2 | 纯正 | 茶香不高不低,纯净正常 |
3 | 平正 | 香气较低,但无异杂气 |
4 | 低 | 香气低微,但无粗气 |
5 | 钝浊 | 香气滞钝不爽 |
6 | 闷气 | 香气沉闷不爽 |
7 | 粗气 | 粗老叶的气息 |
8 | 青臭气 | 带有青草或青叶气息 |
9 | 高火 | 微带烤黄的锅巴或焦糖香气 |
10 | 老火 | 火气程度重于高火 |
11 | 陈气 | 茶叶陈化的气息 |
12 | 劣异气 | 烟、焦、酸、馊、霉等茶叶裂变或污染外来物质所产生的气息 |
清晰地列出了每个香气术语及其对应的描述,方便您查阅和理解。
五、茶汤滋味
序号 | 术语 | 描述 |
---|---|---|
1 | 茶性 | 茶汤入口后口感的刺激性,包括香型和苦涩度,用“强、弱”形容 |
2 | 茶质 | 茶汤入口后,汤质在口腔的饱满度,含滑度、甜度、回甘度等,用“厚、薄、重、淡”表达 |
3 | 水性 | 茶汤带给口腔的不同感觉,如滑、化、活、砂等 |
4 | 层次感 | 茶汤香气和滋味在口腔中的转变感觉 |
5 | 收敛性 | 品茶后舌面和口腔四周出现的紧绷感,多为涩感 |
6 | 入口即化 | 茶汤入口后自然入喉,无需有意识吞咽 |
7 | 茶水分离 | 茶汤入喉后,嘴里留下的是水气而非茶味 |
8 | 挂杯 | 茶的香气挂在杯壁的时间,持久则茶好 |
9 | 回甘 | 苦味在口中转化为甜的过程,快而强为好茶 |
10 | 生津 | 两颊、舌面、舌底有小气泡不断涌出,茶越好生津时间越久 |
11 | 甘韵、甜质 | 甘与甜的表达方式 |
12 | 饱满 | 茶汤物质丰富带给口腔的充实感 |
13 | 香气 | 鲜叶制作工艺中产生的香气,分为扬、平、沉等 |
14 | 爽朗 | 陈化优良茶汤入喉后口腔爽朗,牙齿有清晰感 |
15 | 舌底鸣泉 | 生津的最高境界,接连不断 |
16 | 药香 | 陈年老茶的特征,药香浓郁为最高表达 |
17 | 陈韵 | 经时间陈化产生的韵味 |
18 | 喉韵 | 品茶后茶汤带给喉咙的感觉,有茶韵则感觉延续至胃部 |
19 | 锁喉 | 品茶后咽喉干燥、吞咽困难等不适感 |
20 | 苦、涩 | 苦是味道因茶碱导致,涩是口腔细嫩组织收敛的感觉 |
21 | 平和 | 茶味正常,刺激性弱 |
22 | 青涩 | 涩而带有生青味 |
23 | 茶气 | 茶叶中有机锗与多糖类结合产生,老茶中易出现 |
24 | 烟熏味 | 人工烘焙时产生,随时间陈化会转化其他香味 |
25 | 果酸味 | 品茶汤时带有的鲜味,像新鲜酸果味 |
26 | 酸味 | 揉捻后未晒干或压制时水分过高导致 |
27 | 水味 | 储藏中产生,带有植物腐烂气味 |
28 | 青味 | 杀青温度不够或时间不足导致,严重时带青腥味 |
29 | 熟味 | 茶汤入口不爽,带蒸熟或闷熟味 |
30 | 高火味 | 高火气茶叶尝味时有火气味 |
31 | 老火味 | 近似带焦的味感 |
32 | 陈味 | 陈变的滋味 |
33 | 劣异味 | 烟、焦、酸、馊、霉等茶叶裂变或污染产生的味感 |
六、叶底
序号 | 术语 | 描述 |
---|---|---|
1 | 细嫩 | 芽头多,叶子长而细小,叶质优嫩柔软 |
2 | 鲜嫩 | 叶质细嫩,叶色鲜艳明亮 |
3 | 匀嫩 | 叶质细嫩匀齐一致,柔软,色泽调和 |
4 | 柔嫩 | 嫩而柔软 |
5 | 柔软 | 手按如棉,按后伏贴盘底 |
6 | 肥厚 | 芽叶肥壮、叶肉厚,质软,叶脉隐现 |
7 | 瘦薄、飘薄 | 芽小叶薄,瘦薄无肉,质硬,叶脉显现 |
8 | 薄硬 | 叶质老,瘦薄较硬 |
9 | 粗老 | 叶质粗大,叶质硬,叶脉隆起,手指按之粗糙 |
10 | 匀齐 | “匀”是色泽调和,“齐”是老嫩一致,匀正无断碎 |
11 | 单张 | 脱茎的独瓣叶子,也为“单瓣” |
12 | 短碎 | 比半叶更碎小的碎叶,也为“破碎” |
13 | 开展 | 冲泡后,卷紧的干茶吸水膨胀而展开片形,有柔软感 |
14 | 摊张 | 老叶摊开 |
15 | 卷缩 | 冲泡后,叶底不开展,仍卷缩成条形 |
16 | 皱缩 | 叶质老,叶面卷缩起皱纹 |
17 | 硬杂 | 叶质粗老、坚硬、多梗,色泽驳杂 |
18 | 焦斑、焦条 | 叶张边缘或叶面有局部或全部黑色或黄色烧伤斑痕 |
19 | 枯暗 | 叶色暗沉无光,陈茶叶底多数如此 |
20 | 暗杂 | 叶色暗沉,老嫩不一 |
各类品茶通用术语——品茶术语
类别 | 术语 | 描述 |
---|---|---|
干茶形状 | 显毫 | 茸毛含量较多,同义词:茸毛显露 |
锋苗 | 芽叶细嫩,紧卷而有尖峰 | |
身骨 | 茶身轻重,包括重实(茶在手中有沉重感)和轻飘(身骨轻,茶在手中分量轻) | |
匀整/匀称 | 上中下三段茶的粗细、长短、大小较一致 | |
脱档 | 上下段茶多,中段茶少,或者相反,比例不当 | |
匀净 | 匀齐而洁净,不含梗和其他夹杂物 | |
挺直 | 茶条匀齐,不曲不弯 | |
平伏 | 茶叶在盘中相互紧贴,无松起架空现象 | |
紧结 | 卷紧而结实 | |
肥壮 | 芽叶肥嫩身骨重 | |
粗实 | 茶叶嫩度较差,形粗大尚重实 | |
圆直 | 条索圆浑挺直 | |
短秃 | 茶叶条形折断,无锋苗 | |
下脚重 | 下段中最小的筛号茶过多 | |
爆点 | 干茶时突起的泡点 | |
破口 | 折、切断的痕迹明显 | |
老嫩不匀 | 茶叶花杂,成熟叶与嫩叶混杂,叶色不一致,条形嫩度不一致 | |
干茶色泽 | 乌润 | 乌而油润,适用于黑茶、红茶、乌龙茶干茶的色泽 |
油润 | 干茶色泽鲜活,光泽好 | |
枯燥 | 色泽枯燥无光泽 | |
枯暗 | 色泽枯燥发暗 | |
青褐 | 褐中带青,用于黄茶、乌龙茶,干茶色泽及压制干茶和叶底的色泽 | |
翠绿 | 绿中显青翠 | |
花青 | 普洱熟茶色泽红褐中带有青条,适用于红茶发酵不足,乌龙茶做青不均匀而形成的干茶或叶底的色泽 | |
汤色 | 清澈 | 清净、透明、光亮、无沉淀物 |
鲜明 | 新鲜明亮 | |
鲜艳 | 鲜明艳丽,清澈明亮 | |
深 | 茶汤颜色深 | |
浅 | 茶汤色浅似水 | |
浅黄 | 汤色浅黄,用于白茶、黄茶、和高档茉莉花茶 | |
黄亮 | 汤色黄而明亮,用于黄茶、白茶和乌龙茶 | |
橙黄 | 汤色黄中泛红,有深浅之分,用于黄茶、雅致茶、白茶和乌龙茶 | |
橙红 | 红中泛橙色,常用于青砖、紧压茶等汤色 | |
青暗 | 色青发暗,用于品质不好的绿茶汤色 | |
香气 | 高香 | 茶香高而持久 |
馥郁 | 香气优雅、芬芳持久,用于绿茶、乌龙茶、红茶的香气 | |
鲜爽 | 茶的香气和味道新鲜爽快,用于绿茶、红茶、茉莉花茶 | |
嫩香 | 原料嫩度好,茶叶的香气 | |
清香 | 香清爽鲜锐,用于绿茶和做青乌龙茶的香气 | |
清纯 | 香清而纯正,持久度不如清鲜,用于黄茶、白茶和做青乌龙茶的香气 | |
板栗香 | 用于绿茶和黄茶的香气 | |
甜香 | 香高有甜感,用于乌龙茶、红茶的香气 | |
纯正 | 香气不高不低 | |
平正 | 茶香平淡,但无杂气 | |
焦糖香 | 烘干充足或火攻高使香气有糖香 | |
松烟香 | 带有松脂的香气,用于黄茶、黑茶、红茶的香气 | |
老火 | 茶叶干燥过程中温度过高、产生的焦糖香 | |
滋味 | 回甘 | 茶汤饮后在舌根和喉部有甜感,并有滋润的感觉 |
浓厚 | 入口浓,刺激感强而持续,回甘 | |
醇厚 | 入口爽适甘厚,余味长 | |
甘醇 | 味醇带甜,用于黄茶、乌龙茶、红茶的滋味 | |
醇正 | 茶味浓度适当,清爽正常,回味带甜 | |
平和 | 茶味正常,刺激较弱 | |
清淡 | 味清无杂味,但浓度低,对口舌无刺激感 | |
涩 | 茶汤入口后,有麻唇厚舌的感觉 | |
苦 | 入口茶汤苦,后味更苦 | |
焦味 | 火气程度重于老火味,茶汤带有较重的焦味 | |
叶底 | 细嫩 | 芽头多或叶子细小嫩软 |
柔嫩 | 嫩而柔软 | |
肥嫩 | 芽头肥壮,叶质柔软厚实,用于绿茶黄茶、白茶、红茶叶底的嫩度 | |
杂 | 老嫩、大小、厚薄色泽等不一致 | |
开展 | 舒展,叶片展开,叶质柔软 | |
粗老 | 叶质粗硬,叶脉显露 | |
皱缩 | 叶质老,叶面卷缩起皱纹 | |
瘦薄 | 芽头瘦小,叶张单薄少肉 | |
暗杂 | 叶色暗沉、老嫩不一 | |
焦斑 | 叶张边缘或背面有局部黑色或黄色的烧伤斑痕 |
木火土金水/肝心脾肺肾=绿茶为木主肝/调理卫气不足 眼干眼涩,红茶为火主心/调理心脏不好,黄茶为土主脾/调理营气不足 脾胃虚寒 消化系统不好者,白茶为金主肺/调理宗气不足 皮肤毛发不好者,黑茶为水主肾/调理元气不足 睡眠质量不足者
寻缘头,查来历,品茶,娓娓道来,气定神闲,底蕴深厚,值得关注!
喝茶是一门艺术,一门需要品味和理解的艺术。掌握茶道术语可以让你更好地欣赏茶的复杂性和美妙之处。下面是20个关于茶的术语,帮助你更深入地了解茶的世界。
茶性:茶性是指茶叶的性味和特性,通常分为凉性、中性和温性。这取决于茶叶的发酵程度。
香气:香气是茶叶制作中产生的味道,分为扬香、平香和沉香等。
苦、涩:苦是一种味道,由茶叶中的化学物质产生。涩则是口感,表现为口腔的绷紧感。
回甘:回甘是指苦味在口中消失后留下的甜味。
生津:生津是指口中不断产生唾液,让口腔保持湿润。
收敛性:品茶后,口腔中出现的紧绷感,通常是涩感的表现。
层次感:茶汤在口中的味道先后顺序,包括香气和滋味的转变。
喉韵:品茶时,茶汤带给喉咙的感觉,如甘、润或锁喉。
饱满:指茶汤富含物质,给口腔一种充实感。
烟熏味:由人工烘焙产生的味道,有时会在陈化后转化为其他香味。
果酸味:品茶时带有像新鲜酸果味的味道。
水味:茶水分离现象,通常是冲泡或储存不当的结果。
青味:青味由于杀青温度不足或时间不够而产生,有时会带有青腥味。
锁喉:品茶后,咽喉感到干燥,难以吞咽,紧缩或发痒。
茶气:由有机锗和多糖类在茶叶中结合而产生的气味。老茶中常见,可能会导致打嗝、身体发热等。
陈韵:经过时间的陈化而产生的味道,通常在陈年老茶中出现。
香气内敛:香气不张扬,只有当你用心去品味时才能感知到。
入口即化:茶汤在口中自然溶化,无需刻意咽喉。
舌底鸣泉:生津的最高境界,指的是唾液源源不断地涌出。
药香:老茶的特征之一,药香通常是对陈年茶的褒义表达,表明茶叶具有独特的陈化风味。
武夷岩茶的品鉴与欣赏
武夷岩茶作为乌龙茶中的特种茶,其特征是发酵度较高,足火炭焙,俗称“熟香型”,因此品饮时要注重各个环节,以提高冲泡技巧与鉴赏艺术,方能品出其真谛,赏出其妙趣。
九项要事
一场所:品饮武夷岩茶和品饮他茶有所不同,因为时间较长,程序较多,因此要特别注重场所,至少要选择较幽静、明亮、洁净、无刺激性异味的地方。这样的场所,才能安定心神,便于观色、闻香、品味。
二茶品:要选择真品好茶,同时也要因人所好选品。茶叶投量一般视盏、壶容量大小而定,也可据者要求增减,但审评、评比时则要规范。
三茶具:对品鉴而言,最好还是选用白瓷小盏。此种白瓷盏方便投茶、冲水、闻香、出水、观汤色、看叶底、倒茶渣、节约茶叶。盏一般有大、中、小三号,投茶一般为15、10、5克。要因人数多寡而选盏。至于表演,则用紫砂壶更为古雅,也便于操作。
四选水:有条件的尽可能用山泉、山溪水。在城市中一般用矿泉水或纯净水。若用自来水,最好贮于陶缸,置放一天半晌,让异味挥发,微粒沉淀。试水(即辨水)的感官方法:闻味;用白瓷碗盛水静置后,看沉淀物有无、多少等。
五煮水:煮水要用专门的煮水器具,切忌用油锅或有异味的器皿,当然最好是陶壶或铜铁壶。水要煮沸,但不要煮老,如古人云“蟹眼过,鱼眼生”为宜。
六冲泡:常规而言,岩茶的茶水比例为1:22左右。但不管用壶或盏,水都要冲满,一是利于保持水温,二是便于刮茶沫。冲水要高,即“悬壶高冲”,以促进茶叶松动出味。
七泡时:浸泡时间的长短,要因茶而异。精茶,火功高者,一般只要20秒左右,火功低者可略长些;毛茶则要一分钟以上。二泡后可视情形依次延时。此外还要根据品种、茶叶条索粗细,以及品者喜浓、喜淡而灵活掌握。审评茶则要规范,否则会有差异。
八斟茶:把壶要低,以防茶水四溅、泡沫泛起,同时要巡回而斟,轮流而滴,以使各杯浓淡一致。
九品赏:武夷岩茶“重在吃水”,因此要细心感悟其滋味。接过小杯,观其色、闻其香、品其味。品饮的技巧是茶水入口后,翘起舌尖,往口中吸气,使茶水转动、触及到口腔每个部位。古人誉此为“啜”,意在感觉茶水有无苦涩、苦涩面大小和苦涩程度轻重,是否醇厚甘活。后徐徐入喉,再体味是否顺畅润滑、清冽甘甜。老茶客颇具技巧,“啜”声优美,新茶客不小心则会被呛。
品用岩茶,切忌粗心。常言说:“茶是品出来的,优次是比出来的。”除了用心品啜之外,还可将同一种茶进行比较,也可以把不同种茶进行比较品饮。这样既能分辨同种茶的差异,又能品味出不同品种茶的不同风格,以提高品尝技艺。要达到谙熟的品茶功力,则要长期、反复品饮,还要看各人的悟性。
序号 | 要事内容 | 详细说明 |
---|---|---|
1 | 场所 | 选择幽静、明亮、洁净、无刺激性异味的地方,以安定心神,便于观色、闻香、品味。 |
2 | 茶品 | 选择真品好茶,因人所好选品;茶叶投量视盏、壶容量大小而定,审评、评比时规范。 |
3 | 茶具 | 品鉴选用白瓷小盏,方便投茶、冲水、闻香等;表演用紫砂壶更为古雅,便于操作。 |
4 | 选水 | 有条件用山泉、山溪水,城市中一般用矿泉水或纯净水;自来水需贮于陶缸去异味。 |
5 | 煮水 | 用专门的煮水器具,如陶壶或铜铁壶;水煮沸但不要煮老,如“蟹眼过,鱼眼生”。 |
6 | 冲泡 | 茶水比例约1:22;水要冲满,利于保持水温、刮茶沫;冲水要高,“悬壶高冲”。 |
7 | 泡时 | 浸泡时间因茶而异,精茶约20秒,毛茶1分钟以上;根据茶品、品者喜好灵活掌握。 |
8 | 斟茶 | 把壶要低,防茶水四溅;巡回而斟,使各杯浓淡一致。 |
9 | 品赏 | 细心感悟滋味,观其色、闻其香、品其味;品饮技巧是翘起舌尖吸气,使茶水转动触及口腔各部位;长期、反复品饮提高品尝技艺。 |
这个表格简洁明了地概括了武夷岩茶品饮的九项要事,方便茶友们在品饮时参考和记忆。
感官体味
三次观色:干毛茶色,有褐绿带宝色,佳者有褐、绿、红三种颜色,精茶则是带有油润感的深褐色;茶汤色,一般为橙黄或金黄;叶底色,一般表现为绿带红边或红点,即“绿叶红镶边”。
四种感觉:茶水厚重润滑,香气清正幽远,回甘快捷明显,滋味滞留长久。笔者认为此当是武夷岩茶之岩韵。
五道闻香:闻干香、闻气香、闻水香、闻杯底香、闻冷香(冷汤、冷叶)。有的茶师拿茶盏盖轻轻拂动,或移至耳边,如拂柳扬风,或静听盏音,旨在去热待冷闻香,并非故弄玄虚。
六类香型:清香、清花香、花香、花果香、果香、特征香。因茶品种不同而区别,也会因植地环境、制作工艺之差别,而有无和显弱。
七个品种的特征香:水仙——兰花香,肉桂——桂皮香,乌龙——水蜜桃香,佛手——雪梨香,奇兰——杏仁香,水金龟——腊梅香,铁罗汉——中药味。以上均指常规情况而言,具体品种因山场和工艺不同会有所变化。
武夷岩茶的品饮也和其他茶类一样存在各种内涵:即解渴、品味、欣赏、保健、审评等,各有讲究。不可都讲形式,也不可不讲形式。
分类 | 具体内容 |
---|---|
三次观色 | 干毛茶:褐绿带宝色,佳者有褐、绿、红三种颜色,精茶为深褐色且有油润感;茶汤色:一般为橙黄或金黄;叶底色:绿带红边或红点,即 “绿叶红镶边”。 |
四种感觉 | 茶水厚重润滑,香气清正幽远,回甘快捷明显,滋味滞留长久。 |
五道闻香 | 闻干香、闻气香、闻水香、闻杯底香、闻冷香(冷汤、冷叶)。 |
六类香型 | 清香、清花香、花香、花果香、果香、特征香。 |
七个品种的特征香 | 水仙:兰花香;肉桂:桂皮香;乌龙:水蜜桃香;佛手:雪梨香;奇兰:杏仁香;水金龟:腊梅香;铁罗汉:中药味。 |
品饮内涵 | 解渴、品味、欣赏、保健、审评等。 |
这个表格清晰地展示了武夷岩茶在感官体味方面的各个方面,包括观色、感觉、闻香、香型、特征香以及品饮内涵,方便茶友们在品饮时参考和记忆。
品鉴角度 | 具体内容 |
---|---|
一泡好茶特征 | 纯正度:无异味杂味为上品,第一泡明显;醇厚度:浓而不涩,回甘持久,内涵丰富,综合多次冲泡判断;持久性:香气、回甘持久程度和耐泡程度;回甘:茶汤咽下后口腔生津、甘甜感觉。 |
从干茶看 | 条索完整度:反映原料等级及人工精选情况;干茶颜色:黑棕色为中火以上,乌青带砂绿为轻火茶;干茶香:反映炭香浓郁程度及花果香等,品质越好香气越浓郁。 |
从留香看 | 盖香:热香,出水后品盖香可辨品种、烘焙程度及品质,香气优雅浓郁为佳;底香:包括杯底香(冷香,饮尽杯中茶后轻嗅,干净馨甜久久不散为佳)和叶底香。 |
从茶汤看 | 可啜茶感受香气滋味,汤色深浅判断火功,金黄色轻火,越偏橙红色烘焙程度越重,清透度判断等级和工艺。 |
从叶底看 | 可确认焙火程度,砂绿为轻烘,红褐为深烘;轻、中火叶底肥厚、软亮、红边显或带朱砂红,足火叶底较舒展。 |
从耐泡度看 | 啜茶感受纯正度、醇厚度等,冲 8 道以上坐杯感受余韵辨原料好坏,汤色以金黄等清澈明亮为佳。 |
其他诀窍 | 不同岩茶对比着喝,体会丰富内涵,感受魅力。 |